纪念抗法民族英雄杜冠英
纪念抗法民族英雄杜冠英
姓名:杜冠英
别名:徵三
生辰:道光庚子十二月初八已时
忌日:光绪庚寅三月十一亥时
籍贯:安徽黄山市黄山区杜家村
  
  
  永丰乡聚居的杜姓家族,据谱牒记载,是唐代大诗人杜牧之少子杜荀鹤的后裔,于元代辗转到此繁衍生息。历史上的杜村,文化底蕴深厚,积“尚礼义,务农桑”之风尚,承《樊川集》、《唐风集》之灵气,“代有伟人出其间”。近代抗击法国侵略者的民族英雄杜冠英,即生于斯、长于斯。一个多世纪以来,他的事迹一直在乡里传颂,如今又在我国惟一的海防纪念馆─宁波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宁波镇海口海防历史纪念馆中集中展示,更令人景仰。
  
  1、致力海防,病逝于任。杜冠英,生于1840年,字芝生,号徽三。幼年苦读儒学,勤奋上进。清咸丰初,弃文从武,随乡人浙江候补道苏式敬往浙江,因督办军饷和天津海运有功,保授知府衔。光绪三年(1877),署玉环厅同知。同年,受浙抚杨昌濬委任至镇海,协办海防事务。
  
  镇海,素有“浙东门户”、“海天雄镇”之称,为浙东海防要道和重要通商口岸。镇海口地势险恶,由“招宝、金鸡两山”扼束,虎蹲兀峙其前,潮涨潮落均不易行驶,可称天险,乃兵家必争之地。杜冠英到任后,细观其势,充分利用镇海口之“天险”,建立起有效的海口防御体系,以御外敌。
  
  首先,杜冠英选择在镇海招宝山东麓正扼海口的最突出处建造了镇海第一座近代化的大炮台─威远炮台,购置8尊大炮,其中最大的1尊大炮,口径21公分,是德国博洪厂制造的后膛螺丝钢炮,弹重240磅,射程4公里,可洞穿铁甲,威力强大。其次,光绪六年(1880年),他在“雄峙海边,诚天造地设之处”的金鸡山、小港口建筑了工程巨大、结构特殊的靖远、镇远2座炮台,购置大炮5尊,与威远炮台相协,俯瞰甬江口,封锁江面。此后,他又在招宝山麓由内而外建造了安远、定远炮台,金鸡山四周选“山之上下适中之地,筑就土台十余座,陆续安就土炮三十余尊,前后共五十余尊”,形成了“鳞次栉比,此响彼应”的防御体系。抗法战争临近,他在“三合土炮台加盖棉絮、麻袋装土帮护台脚”,采取以柔克刚的办法,对这些炮台作了进一步的加固和伪装。威远炮台在原三合土护堤上,又加堆土袋一丈一尺,上盖棉絮、棕荐;金鸡山炮台外面则加装土麻袋一丈六尺,又围绕以毛竹篱笆,“海中望之,俨加竹行”。在实战中,这些伪装发挥了掩体作用,虽“弹飞如雨,跌落两岸炮台不少”,但炮台完好如故,为赢得镇海抗法保卫战的胜利奠定了重要基础。
  
  光绪十一年(1885年)夏,中法战争的硝烟虽逐浙散去,但念及当时邦国多难、海衅迭起,杜冠英仍继续筹办镇海防务,力图寻求一个对浙防“永臻稳固”的万全之策。同年底,他再次率人实地勘踏招宝山、小金鸡山、安远炮台及小港口笠山等处,在原有海防设施的基础上,补罅添缺,重新规划设计了镇海口的防御体系。他在笠山前麓增修宏远炮台,购置威力更大、射程更远的德国克虏伯新式钢炮,并为镇海“超武”、“元凯”两舰配置新炮,加强海上力量,取水陆协防之效。上述工程,从台上的选择、大炮的采购与配置,到工程的实施,皆由杜冠英一手经营,全面负责,历经4年而成,为浙东海防建设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光绪十六年(1890年),杜冠英由于“朴练耐苦,身必躬亲”,以致积劳成疾,病逝于任,终年50岁。临终时,他仍念念不忘海防防务。
  
  2、驰戈战场,留名千古。光绪九年九月(1883年),杜冠英被浙江巡抚刘秉璋委为宁镇营务处,成为利秉璋派往镇海第一线的代表。此时,正值中法军队在越南发生对峙,法军派海军中将孤率领远东舰队,侵扰中国沿海之时,浙东海防局势异常紧张,多年经办浙江海防的杜冠英立即投入了紧张的备战之中。
  
  杜冠英寻事向浙抚刘秉璋提出“防守海口,盖防敌船进港溯流而上,侵我之内地也;亦防敌船停泊于海,轰击我近海之城邑也”的防御思想,并在具体勘察镇海口水情水势后,建
已有3次祭奠 祭奠浏览>>

扫描二维码关注【杜冠英】





互联网的时间是永恒,互联网的空间是无限;亲人的不尽思念,友人的深切记忆,永久保存,无限扩容,不因岁月流逝而磨蚀,不因空间转移而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