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报刊活动家汪康年
| 姓名:汪康年 生辰:1886年 忌日:1910年11月4日 籍贯:浙江钱塘 国家:中国 职业:著名报人
|
汪康年,初名灏年,字梁卿,后改名康年,字穰卿,中年自号毅伯、毅白、初官、醒醉生,晚年号恢伯,浙江钱塘人,1886年出生,幼年随父在粤就读私塾,1882年回里,在书局任校对工作,不久去汉口,开馆授业。1886年入钱塘县学,1889年考取八旗官学教习,后考取举人,1892年,考取进士。1890年,他应湖广总督张之洞之招,为其孙子授课,后任自强学堂编辑,翻译西方书籍,兼任两湖书院史学斋分教习。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受维新思想影响创立爱国组织中国公会,后应康有为之邀赴上海加入上海强学会,同年在上海创设蒙学会,发刊《蒙学报》。
1896年,清政府下令封禁强学会,他利用所余款项与黄遵宪等人创办《时务报》,自任经理,聘梁启超担任主笔。该报是当时维新派所创办报刊中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为旬刊,辟有论著、谕折、域外报译、京外近事等栏目,集中了一批著名的办报人才,如麦孟华、章太炎等,撰写了大量宣传变法维新、救亡图存的政论文章,汪康年除主持报务外,也在报上发表了一些提倡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出国、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呼吁民权的文章,他们的观点新颖,文风清新,吸引了大量读者,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因张之洞是《时务报》的当然股东,汪康年作为张之洞的幕僚受制于他,曾干预编辑工作,刊登了一些公开与维新派唱反调的文章,迫使梁启超辞去主笔一职。
1897年,汪康年等创办《农会报》。1898年,汪康年还和汪大钧等在上海设立东文学社,又将《时务报》改为《昌言报》,因编辑章太炎等均为维新派人物,故该报内容仍以介绍西学、宣传变法为主,戊戌政变后停刊。
1898年,汪康年集资另办《时务日报》,积极发表攻击维新派的言论,1898年,该报改名为《中外日报》,以洋务派的立场,从表面标榜维新转向彻底地反对维新,戊戌政变后,又攻击康、梁为要犯,并把矛头对准革命派。但在该报的编辑方面,作了重大的改革,改变当时各报普遍通行的四字标题,代之于分类标题,将每版分为上下四栏,又将新闻分为电报、各国新闻、外埠新闻、本埠新闻四类,再按国别、城市、区域分别排列,为推动中国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04年,汪康年赴北京补应朝考,任内阁中书。1905年又参与组织商办浙江铁路公司。1906年入选学部咨议官。1907年在京创办《京报》,任社长兼总编辑。以刊发政治新闻为主,立足于立宪派的立场。1909年,该报因参与评论“杨翠喜案”,涉及清庭丑闻而被查封。
1910年,汪康年又在北京创办《刍言报》,因宣传立宪保皇言论,到辛亥革命爆发前夕而停刊。辛亥革命后,他避居天津,同年11月4日病逝。著有《汪穰卿遗著》、《汪穰卿笔记》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