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鸿荪纪念馆
林鸿荪纪念馆
姓名:林鸿荪
生辰:1925年10月25日
忌日:1968年12月15日
籍贯:天津
地区:北京
国家:中国
职业:力学家、化学流体力学专家
  林鸿荪,力学家,化学流体力学专家。在创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力学研究室及后来的力学研究所的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为创立新的力学学科——化学流体力学作出贡献。60年代在研究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总体方案、燃烧、传热、低温技术和地面试车技术,以及在组织领导研制低空导弹技术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为后来的发展打下重要基础,也为国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力学人才。
  1956年秋,力学所正式建立化学流体力学研究组,林鸿荪任组长,从此开始了艰难的创业历程。1957年招收了研究生。经过短短两年的努力,到1958年秋已相继开辟了四五个研究课题,并和化工冶金所、大连化学物理所、化工部、石油部、冶金部等单位建立了协作关系,在中国科技大学设立了相应专业。
  林鸿荪十分热心于科学普及工作,经常为《科学画报》等刊物写稿。1957年夏,在搜集整理了国外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写出一篇关于人造卫星运行原理的文章,引起很多人的注目。不久(1957年10月4日),全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上了天,全球轰动,从此许多单位来向林鸿荪请教,请他去作报告。林鸿荪总是想法在繁忙的工作中挤出时间到各部门做报告、解答问题,尽量满足群众的要求,这件事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1958年“大跃进”开始以后,林鸿荪的工作更加繁忙。1958年9月,他兼任了力学研究所学术秘书,协助钱学森、郭永怀处理日常业务工作。10月,力学研究所的机构和体制进行了大调整,把主力转向火箭和航天技术研究。当时成立了两个大机构,即负责卫星和运载火箭设计的“上海机电设计院”、研究探索高能推进剂组合与火箭发动机地面试验的“怀柔试验基地”;还建立了一个协调京沪两处工作的办事机构——134办公室。林鸿荪既是“怀柔试验基地”的业务负责人,又是134办公室的负责人之一,担子很重。这时正逢国家三年困难时期,也是林鸿荪一生中最繁忙、最艰苦但却是他的情绪最高昂的时期。1960年11月,林鸿荪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终于实现了他多年来所追求的夙愿。
  1960年11月,林鸿荪被任命为力学研究所第十三研究室副主任。这个时期,林鸿荪的主要工作是在钱学森的直接领导下,掌握火箭发动机试车技术、液氢液氧火箭发动机的预研以及对发动机中的燃烧问题、传热问题进行理论与实验研究。1964年1月,成立中国科学院力学所怀柔分部,林鸿荪担任负责业务工作的副主任。
  1965年7月,中国科学院接受了中央专委下达的研制超低空的地对空导弹任务,为此,中国科学院组织全院27个单位共同协作攻关,并建立了领导小组和总设计师组。力学所为总体设计单位,郭永怀为总设计师组组长,林鸿荪、屠善澄为副组长。实际上,当时郭永怀的主要精力在核武器研究院,总设计师的实际责任是由林鸿荪负责。在中国科学院、力学所领导的支持下,他情绪高昂,极其紧张但有秩序地带动全室协调地工作。在全院各参战单位共同努力下,前后只用了1年零3个月时间,就进行了两次试验弹的发射试验、两次飞行试验,取得了重要进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资料,也为国家培养、锻炼出一支能打硬仗的科技队伍。林鸿荪为此付出巨大的劳动和血汗,为国家作出重要贡献。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超低空导弹研制工作被迫停顿。不久,林鸿荪因莫须有的罪名被“隔离审查”,并受到人身侮辱和精神上的严重折磨,终于在1968年12月15日含冤而死。科技界和熟悉林鸿荪的人们都为此而震惊,为我们国家失去这样一位年轻有为、才华出众、忠于人民的科学家而惋惜。
  
  …
已有10次祭奠 祭奠浏览>>

扫描二维码关注【林鸿荪】





互联网的时间是永恒,互联网的空间是无限;亲人的不尽思念,友人的深切记忆,永久保存,无限扩容,不因岁月流逝而磨蚀,不因空间转移而损耗……


注册|登录|帮助|快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