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良纪念馆
李国良纪念馆
姓名:李国良
忌日:2022.12.05
地区:北京
国家:中国
  李国良,别署望山堂主,河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曾就学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画专项研修班和中国山水画创作院山水画高研班。
  
  2014年5月于河北省廊坊市博物馆举办“澄怀味象-——李国良山水画展”。
  
  出版有《李国良中国画作品选》。
  
  李国良先生是一位由大型央企退休的的中层领导干部。由于自幼喜爱美术,以致从军转业到企业,几十年生涯中,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也偷空画几笔。退休了,有了自己的空间,潜心画画读书写诗,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他做人本分低调,内心充满了浪漫情怀和诗情画意,对大自然充满挚爱之心。他钟情于山水画,由于从事石油管道建设工程,常年在丛山峻岭、戈壁大漠、江河湖海里工作,饱览了祖国大好河山,心里装满了对山山水水的热恋。画山画水,他有着最丰富的资源,也得心应手。他没有受到过严格的系统造型训练,也只是曾在“清华美院山水画高研班和中国山水画创作院高研班”有过短暂的学习机会;他也没有师承过名门高师的授艺,但是却潜心熟读研究各流派名家大咖画作及理论,并踏踏实实习练。他不求名利,不张扬,只求把画画好。很少有人知道他会作画,直到他举办了画展,身边的一些人才知晓他还有画画的才艺。
  李国良曾经多次自嘲自己是一个“三非”画家:非科班,非专业,非知名。在绘画方面,我没有专业学习的经历,工作也与绘画无关,我不把自己的画拿出来,也没有人相信我能画画。在书画界的朋友面前,我总是班门弄斧。因为骨子里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也因为从小就有的对绘画的钟情,多年来我把大量的时间、精力和感情投入到画画中来,特别是中国山水画。我固执的相信,从艺不分先后,画画不问出身,有了耕耘,一定会有收获。
  
  李国良出生在辽西走廊的一个小山村,自小就面对屋外南面和北面的大山,东边和西边的高岭。而这多少影响到我对中国山水画的钟爱。这个小山村的名字叫望山铺。我给自己的画室取名叫望山堂,这反映了我对山水画的钟爱和与家乡的情感联系。我自小就喜欢画,无来由的喜欢。但农村孩子没有机会也没有条件接受到绘画教育。在上小学之前,我会把大孩子们用过的书本里的插图收集起来,粘贴在家屋房根前的小棚子(小棚子是给狗搭的窝,但从我记事起家里就没养过狗)里,然后自己钻进去一片一片的欣赏,每一片都爱不释手。上小学了自己的书本上也有图了,自然的成为我珍爱的对象。
  
  到上中学,我的绘画爱好有了用场,学校的黑板报上经常有我画的"打到xxx"的插图——巨大的铁拳下砸着小人儿。当然这是模仿别人的。再后来,我到了部队,有一项工作贯穿了我的服役始终——画幻灯片。那是在玻璃片上贴上糯米纸,再在上面画画,画面内容都是反映部队生活的。有了画面,再写出解说稿。放映的时候,打出一张图片,再大着嗓门解说一番。这活儿每年都会做一两次。因为我画幻灯片的关系,每每中国美术馆有展览,部队都会把票给我,让我去观摩。
  
  李国良学山水画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那时的工作单位在宁夏。开始是从一个朋友手里看到申石伽的《中国山水画技法》一书,就爱不释手,一树一石的开始临摹。最早是在本单位生产报表(纸幅比较大)的纸上涂抹,后来就买宣纸和笔,体验在宣纸上画画的感觉和硬豪兼毫软豪用笔的不同效果。在这个时候没有人可以咨询和请教,完全是自己去摸索。后来我回到河北,能接触的人多了,视野也开阔了,学习条件得到改善。特别是身居京城附近,交通便捷,几乎每个月都会有一两次带上爱人去北京琉璃厂和中国美术馆看画,说流连忘返一点不过。早期我对中国现代当代的每个画家的画都着迷,长安画派的石鲁、何海霞、方济众,岭南画派的黎雄才、关山月,金陵画派的傅抱石、钱松岩、宋文治、魏紫熙,京津画派的就更多了,院校林立,名家众多,数都数不过来的,我照单全收,有画展必看,有出书必买(是这样想的,但限于

扫描二维码关注【李国良】





互联网的时间是永恒,互联网的空间是无限;亲人的不尽思念,友人的深切记忆,永久保存,无限扩容,不因岁月流逝而磨蚀,不因空间转移而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