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钟纪念馆
王希钟纪念馆
姓名:王希钟
生辰:1928年11月
民族:汉
忌日:2022年12月19日
籍贯:蓬莱县长山岛
地区:北京
国家:中国
  王希钟(1928年11月一2022年12月19日),出生于山东省蓬莱县长山岛,中国著名影视化妆师、国家一级美术师、86版西游记人物造型总设计师、第二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化妆奖得主。
  王希钟幼年未能受到良好的教育,小学肄业,曾在织布厂当学徒,常常利用业余时间读书学习。1948年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第四期训练班学习化妆,从此开始进入电影行业。1950年2月,王希钟提前毕业调入北影任化妆员。1954年王希钟赴苏联,在莫斯科电影大学和莫斯科电影制片厂进修电影化妆,学习期间他系统考察了彩色影片的人物化妆规律以及肤色质感的描绘等很多化妆造型技法。
  2022年12月19日,王希钟因病在北京病逝,享年94岁。
  
  人物生平
  
  王希钟1928年出生于山东省长岛县。从小逃荒到东北,在织布厂当学徒。1948年抱着当明星的梦想,以一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和一首十足的胶东腔的诗朗诵,考入东北电影制造厂(后改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不久因革命形势发展需要,考虑到他出身好,人也聪明,就被录取参加该厂四期培训班和化装训练班学习。1950年调到北影厂,直到1991年离休。
  
  解放初期,北影厂主要是以拍新闻纪录片为主,每年只拍少量的故事片。王希中参与化装的有《吕梁英雄》《新儿女英雄传》《智取华山》等。为了学习彩色电影的制作,1954年,老厂长汪洋率中国电影赴苏实习团学习,王希钟有幸随团到莫斯科电影制片厂学习了15个月。这为他一生艺术生涯的辉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1956年中国开始生产彩色故事片。回国之后,王希钟便运用所学知识,开始尝试进行改革黑白片的化装方法。他根据自己的实践,在1959年10月号的《电影艺术》上,首次对假定性的化装模式和浓装艳抹提出自己的见解。1963年,在"全国电影化装专业会议"上王希钟又发表论文,提出了自己很有学术见地的观点,对电影化装艺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文革”期间,王希钟参与了八个样板戏电影中的4个半的化装造型工作: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海港》《杜鹊山》《龙江颂》,那半个是为八一电影制造厂拍摄的《红灯记》中李奶奶化装造型。“文革”后期,他参加了电影《海霞》《山花》和许多戏曲资料片的拍摄。也就是说,在大批"业务挂帅"的年代里,王希钟的业务不但没有荒废,而且在政治和业务上更加成熟了。
  在化装工作中,王希钟从来都是一丝不苟、勤奋钻研。在实践中,他创造和改进了许多化装方法,如塑型化装法、绢纱整复法、肤蜡雕塑法等几十种,为中国化装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粉碎“四人帮”之后,中国电影电视事业空前发展,王希钟也迎来了自己化装艺术的高峰期,并于1991年获国家一级电影美术师职称,同时因对文化艺术事业的突出贡献而获国家特殊津贴。
  “文革”之前,中国健在的中央领导人不容许在电影艺术片中出现。“文革”后,这条规定没有了。很多艺术家多少年来希望把为共和国建立做出贡献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形象再现银屏上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了。王希钟又获得了一次极其珍贵的发展机遇。王希钟十分珍惜每一次机会,除了为影视的领袖人物进行肖像造型外,就是许多话剧组来请他帮忙,他都来者不拒,认真对待,从中积累了许多极为宝贵的经验。
  1980年,西安电影制片厂准备拍摄《西安事变》,邀请北影艺术家成荫率领摄影师高洪涛和化装师王希钟等人赴西影协助拍摄工作。《西安事变》是中国电影史上出现领袖人物最多的影片,也是第一部十几个正反历史任务同时再现银屏的影片。当时领导要求所有历史人物都要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形似,并在此基础上追求神似。王希钟与西影化装师李恩德合作,经过共同努力,终于达到了形神兼备。《西安事变》于1982年获得电影金鸡奖最佳化装奖。王希钟成为中国首次获此殊荣的化装师。
  1990年,王希

扫描二维码关注【王希钟】





互联网的时间是永恒,互联网的空间是无限;亲人的不尽思念,友人的深切记忆,永久保存,无限扩容,不因岁月流逝而磨蚀,不因空间转移而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