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父艾公纪念馆
| 姓名:艾相当 生辰:? 民族:汉 忌日:? 籍贯:丽水 地区:浙江 国家:中国 职业:农民 信仰:佛教
|
艾姓--起源.迁徙.郡望.堂号.字辈.名人
起源:
起源主要有五:①出自春秋,以封地名为氏。据《通志·氏族略》、《名贤士族言行类稿》所载,春秋时齐大夫艾孔封邑在艾陵(故城在今山东沂源西南),其后以封邑为氏。②出自夏后氏,禹王之后,以祖字为氏。据《姓氏考略》所载,夏王少康时有臣汝艾,其后人遂以祖字为氏。③出自商朝,以国名为氏。据《舆地指掌图》所载,商时有艾侯国,传至周初艾侯时,被武王俘之,子孙遂以国为氏。④出自春秋,以地名为氏。艾为春秋时楚大夫封邑(故城在今江西修水西),居于此地者后因以为氏。⑤出自他族。据《魏书·官氏志》载,河南艾姓,系北魏孝文帝时艾斤氏,去斤氏所改;留居中国的犹太人后裔有艾姓;今彝、苗、蒙古、土家等民族均有艾姓。
始祖:艾孔(一作汝艾)。
迁徙:
艾姓由于源起多支,先秦时已分布于山东沂源和江西修水一带,历秦汉而降,艾姓逐渐离开祖居地,繁衍至今甘肃临洮、甘肃天水、河南平舆、河南洛阳等地,并在上述之地繁衍成为大族,其枝繁叶茂,人丁兴旺,昌盛为艾姓陇西郡望、天水郡望、汝南郡望和河南郡望。北魏汉化改革后,由他族汉化而来的艾姓也繁衍于北魏之新都洛阳,其与汉人艾姓相融合,使艾姓河南郡望鼎盛一时。此后至隋唐,艾姓以上述之地为中心,逐渐播及北方诸省。唐末五代时,艾姓同其它中原人士一样大规模避乱南迁,进入今安徽、江苏、江西、浙江、湖北、湖南等南方省份,并有一支远徙重山峻岭的福建。宋元之际,艾姓在南部省份的分布愈广,四川、云南、广东、广西等地均有艾姓入迁。明初,山西艾姓作为洪洞大槐树迁民姓氏之一,被分迁于陕西、河北、河南、湖北等地。明中叶以后,渐有浙闽粤沿海之艾姓移居台湾。清康乾年间及其以后,有山东等地之贫民伴随闯关东的风潮进入东北三省谋生,后主流逐渐北抬至黑龙江流域。下传至民国,艾姓在全国分布愈广。如今,艾姓在全国分布较广,尤以黑龙江、江西、河北、陕西等省为多。目前艾姓人口列全国第二百五十九位。
郡望:
陇西郡秦置,治狄道(故城在今甘肃临洮南),辖境相当今甘肃东乡以东,武山以西,礼县以北等地,三国魏移治襄武(故城在今甘肃陇西南)。
汝南郡汉置,治平舆(故城在今河南平舆北),辖境相当今河南颍河、淮河之间。
天水郡西汉置,治平襄(故城在今甘肃通渭西北),东汉改置汉阳郡,移治冀县(故城在今甘肃甘谷东南),三国魏仍改天水郡,西晋移治今甘肃天水,北魏辖境相当今天水、秦安、甘谷等地。
河南郡汉改三川郡置,治雒阳(故城在今河南洛阳东北),辖境相当今河南黄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双洎河、贾鲁河上游、黄河以北原阳等地。
堂号:
爱民堂宋朝吴兴令艾若纳爱人民,恨恶吏。他在桌旁写了一幅座右铭:“爱民如恤血,挞吏胜看经;棒折胥吏手,何劳诵《大乘》?”
其它堂号:①郡望堂号:陇西、汝南、天水、河南。②自立堂号:东乡等。
字辈:
某支艾氏字辈:一国廷中士,儒洪家树为,学有兆应吉,锡绍启承先。
福建建瓯艾氏字辈:道春玄乃,碧正子圣,朝廷国泰,官清民安。
湖南桃源艾氏字辈:世上红英笃,乙心泽已长,人文启宇天。
江西崇仁艾氏字辈:讲义立言,念昔先人。
重庆某支艾氏字辈:永志双白云,从阳嗣众国,先家湖海耀,子孙万义德。
云南某支艾氏字辈:
扫描二维码关注【艾相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