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公雨台、高太夫人之灵位★
| 姓名:张雨台 生辰:1924//1924 民族:汉 忌日:82年秋//04年六月廿九 籍贯:河南南召 国家:中国
|
缅怀张雨台校长
张雨台校长辞世已经二十多年了。我作为他当年的学生,对他无限忠诚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努力学习,辛勤工作,克己奉公,清正廉洁,满腔赤诚地关心教师和学生,处处以身作则,不计个人得失,甚至包括自己的生命,为了工作也在所不惜的高贵品质,给我留下的印象极深。他的音容笑貌一直萦绕在我的心际。
张雨台校长是一九五六年秋,受上级党组织的委派,卸去县教师进修校部主任职务,到南召的深山区马市坪去创办南召第三初级中学(后改为南召六中)。当年十四岁的我从白土岗完小毕业考入该校。当时的张校长,刚过而立之年,英气勃发,言谈举止都给老师和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率领师生勤工俭学,勤俭办学,学校的所有校舍都是他去后带领师生一砖一石一瓦新建起来的。由于是刚刚办起的新学校,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张校长亲自兼任我们的政治课,他授课层次清楚,逻辑性强,语言准确,板书工整,写得一手好字,教学方法灵活,教学效果好。由于他的教学业务有功底,深得学生好评,也深为老师们叹服。在他的带动下,校群关系也十分和谐。春天他总在凌晨三点多钟,组织师生给学校附近的麦田撒草木灰防止霜冻,秋天他带领师生去西大庄给农民深翻土地。教育学生严守校纪,不能损坏周围百姓的一草一木。每个星期一的校会都是他在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按照写好的稿子给全校师生讲话。紧扣学生的思想实际、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总讲得入木三分,情恳辞切,使大家深受教育。从未见校长声色俱厉地训斥过任何一个学生。为了对学生和学生负责,张校长总是在一盏带玻璃罩的煤油灯下工作到更深半夜。学生夜间起来解手,总看到校长室的灯还在亮着。为了对学生全面负责,每天晚上还到学生寝室维持秩序,教育大家只有休息好,才能身体好,身体好才能学习好。学生的伙房也常常看到校长的身影,总是教育炊事班要让学生吃好、吃饱、吃熟、吃干净,确保学生健康成长。
张校长对学校师生要求严格,但倾注给学生的更多的是爱,而对自己的家属和子女约束得紧。学生们大都知道张校长一家住在学校旁边一个叫街后地的地方,但同学们从没有见过校长夫人是什么样子。他不允许他的家属和子女出入学校。只有个别学生在学校附近的菜园里听菜农说,校长夫人总在菜园里捡菜叶,拾菜帮子。传开后,大家才知道校长家的生活过得十分清苦。他把仁慈都给了学生,特别是贫困的学生。
我还清楚地刻1965年冬放寒假后,我回白土岗老家度假。一个风雪交加的下午,地上的积雪已有三四指厚,我们一家人围在火堆旁烤火。由于我弟兄多,家里累赘大,冬衣都穿得十分单薄,母亲只顾我们弟兄的温饱,腊月天她自己还只穿了两条单裤子,冻得直发抖。就在这时,张校长披一件蓝呢子棉大衣进了我家院子,他满身都是雪。当他看到我家的贫困状况后,又讯问了我每月的生活费家里只能供给四元钱,平均每天不到一角伍分的时候,他表扬了我刻苦的学习精神。当我母亲起身要给校长烧茶喝,张校长就起身告辞,冒着风雪严寒又到别的同学家走访去了。
1957年春节过后开学,张校长亲自批准我每星期享受国家15元助学金,仅次于我们班孤儿杨家志每学期20元的数额。我也由班里学习委员提升为全校学生会的生活纪律委员,一直到初中毕业。转眼到了五七年冬天,同学们都穿上了过冬的棉衣,而我却因家庭困难,连棉袄还没穿上。张校长亲自交待我的班主任丁世光老师到缝纫店,从学生助学金中开支,做了一件里表三新的蓝呢子纳里棉袄给我穿上,这在当时的物质条件下,不论是质量,还是样式、颜色,都是十分阔气的,应该说是我有生一来穿的第一件好衣服。对于孤儿杨家志,张校长更是关爱有加,他的生活费基本上由学校全包。
张校长对学生既管三尺门里,也管三尺门外。他培养学生,一直都在全心关注学生的成长和进步。
扫描二维码关注【张雨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