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亚臣——东北抗日联军优秀指挥员
| 姓名:汪亚臣 生辰:1911年 忌日:1941年1月29日 籍贯:山东蓬莱 地区:吉林五常 国家:中国 职业:军人
|
汪亚臣,曾用名汪雅臣,王景龙,原籍山东蓬莱。1911年生。工人出身。他幼年丧父,跟随母亲、哥哥来到吉林省五常县(今黑龙江省五常市)。念过一年私塾,15岁,只身到苇河县(今黑龙江尚志当上了伐木工人)。一度流落江湖,沦为土匪,报号“双龙”。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国难当头,汪亚臣劝告土匪头子保胜停止劫掠、举旗抗日。保胜祜恶不悛,继续抢劫百姓。汪亚臣无奈之下,联合手下有正义感的弟兄,铲除了保胜,在弟兄共同推举之下,汪亚臣成为“双龙”队队长。
1933年,汪亚臣感到依靠自己的队伍抗日毕竟势单力薄,于是率领双龙队投靠了宋德林领导的反日山林队,活动于五常县拉林河流域各地。宋德林将双龙队改编为第四支队,汪亚臣任支队长。在不长的时间里,汪亚臣配合宋德林攻打了金马川,向阳山等多处敌人据点、缴获了许多军事物资,队伍也迅速壮大,到1933年底,汪亚臣所率的第四支队已发展到200余人。
1935年,中共珠河中心县委对于汪亚臣部的抗日活动了解颇详,决定将汪亚臣的部队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第八军。同年,汪亚臣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6年,汪亚臣率领队伍来到五常县北部同三军三师主力汇合后,在尖山子同珠河县负责人会晤。将队伍正式改编为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汪亚臣被任命为军长、侯启刚任政治部主任、王维宇任参谋长。同年夏,汪亚臣率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八军主力来到五常县桦皮场,待悉日伪“讨伐队”1000余人在这里活动。汪亚臣认为是一个歼敌的良机,决定消灭这股敌人。战斗打响后,激战两天两夜,重创敌军,缴获了大量枪支弹药。战后,中共珠河、汤原两个中心县委和三军、六军党委在汤旺河沟里帽儿山召开联席会议,会议决定,将汪亚臣第八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十军,汪亚臣仍任军长,张忠喜任副军长,原参谋长王维宇任政治部主任。全军发展到19个团,共1000余人。在异常艰苦的环境中,配合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英勇作战,给予日军严重打击。
同年秋,汪亚臣率部来到西关街。离小街不远有处小土山。日伪军500余人出西关街。汪亚臣命200余名战士上了小土山,命令其余部队在山脚下没伏。日军发现抗日武装,匆匆直奔小土山,妄图抢占制高点。被山脚下埋伏的战士从两侧夹击,抗联战士从小土山俯冲下山,日伪军三面受敌,立刻溃不成军,狼狈逃窜。不到半小时,战斗结束,共打死打伤敌军300余人,缴获步枪300多支、子弹60多箱、小炮一门、机枪7挺。
汪亚臣是一位传奇式的抗日将领。他经常化装成伪军,打击日伪军,还有一次,感动得伪军团长送给抗联大量枪支弹药等军用物资。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到严酷的阶段。日军对抗联十军除更加疯狂地进行军事“围剿”外,又加强了特务活动。敌人还封锁山道,以隔断群众与抗联十军的联系,妄图饿死、冻死汪亚臣等抗联十军将士。
1941年1月,由于日伪特务王永贵及汉奸告密,日酋率日伪军300余人,来到抗联十军驻地。汪亚臣鉴于敌众我寡,决定转移。人员虽安全撤出,但给养却被敌军焚毁。
除夕夜,汪亚臣派战士护送18名送粮老乡回家过年,不幸被汉奸发现,报告了日军守备队。
经过28、29日两天的战斗,1941年1月29日,于五常县石头亮子河畔,汪亚臣被敌军团团围住。汪亚臣毫无惧色,激战中身负重伤被俘,在去贾家沟途中光荣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