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开慧烈士纪念馆
| 姓名:杨开慧 别名:杨霞 生辰:1901年 忌日:1930年11月14日 籍贯:长沙 地区:长沙县板仓 国家:中国 职业:革命者
|
毛泽东诗词中“我失骄杨君失柳”的怀念亡妻之作,几乎为世人周知。杨开慧这位出身湖南著名学者之家的闺秀,不仅是一个贤妻良母,也是毛泽东早年革命活动的伴侣,同时还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女党员之一。她牺牲之壮烈更为人们传颂。
生平
■13岁时结识了“板仓杨”宅中的得意门生;17岁时与毛泽东在紫禁城外的护城河边漫步;19岁时以不举行婚礼的新方式与毛泽东结合
■以党龄而论,她在女性中仅次于北大的缪伯英,被军阀何键杀害时只有29岁
杨开慧,号霞,字云锦,1901年出生于长沙县板仓。因父亲思想先进,她虽女儿身也能从小有名、有字、有号,7岁即破例入长沙第四十初级小学。1913年,父亲从欧洲留学归来后,全家在长沙城内定居。翌年杨开慧便结识了毛泽东。
杨开慧之父杨昌济留学日本、英国,10年后回到长沙任教授,闻名三湘。他那在门上用隶书镌刻着“板仓杨”三个大字的寓所,总引来大批莘莘学子前来求教,第一师范的学生毛泽东也于1914年跨入此宅。对这个“资质俊秀”的高个子青年,杨昌济认为是“海内人才,前程远大”。
年少的杨开慧当时常听家长称赞润之,但只视他为兄长。1918年夏,杨昌济应聘为北京大学教授后举家北迁。毛泽东于9月间也到了那里,并经恩师介绍,在北京大学图书馆任助理员。据毛泽东在陕北对斯诺所述,正是这时“我遇见并爱上了杨开慧”。
17岁的杨开慧在京遇同乡知己,两人经常漫步于紫禁城外的护城河边,或北海的垂柳之下。翌年,毛泽东返湘时两人相约通信,以“润”、“霞”相称。同年,毛泽东再次来京时,就住到杨家。1920年初,杨昌济不幸病逝,杨开慧随母亲回湖南,在李淑一父亲的帮助下进湘福女中。同年末,她与毛泽东结婚,取消了坐轿、婚礼,以示“不作俗人之举”。
1921年,毛泽东参加党的“一大”返湘后,杨开慧便于秋季入了党。以党龄而论,杨开慧在女性中仅次于北大的缪伯英(何孟雄之妻)。当时,毛泽东的公开身份是自修大学的主办者,杨开慧则担任学联干事,在党内担任机要和交通联络。1923年,毛泽东赴沪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长。翌年,杨开慧也到上海,并同向警予一起去纱厂组织女工夜校,为此还专门学习用上海话讲课。不久,她随毛泽东返湘,又随同去广州、武汉。她不仅一直照顾丈夫生活并带孩子,也帮助联络同志,还帮毛泽东找资料、抄写文章——毛泽东早期的一些著作也凝集着杨开慧的心血。
1927年夏,武汉国民党政府反共,杨开慧带着孩子回到长沙郊外的老家。她曾写信给堂弟杨开明,嘱咐他在自己遇到不测时照顾孩子和母亲。因关山远隔,音信不通,三年间杨开慧只能从国民党的报纸上看到屡“剿”“朱毛”却总不成功的消息,既受鼓舞又牵挂。1930年10月,杨开慧在板仓被军阀何键派人搜捕到。她带着毛岸英坐牢,坚贞不屈,同年11月14日在长沙被杀害,年仅29岁。
背景
■据一些老前辈回忆,杨开慧从外表看文静、贤惠,却是一位思想非常解放的女性,在湘福女中,她是唯一剪短发的学生
据当年到过毛泽东家的一些老前辈回忆,杨开慧从外表看是位很文静、贤惠的女子,见到外人言语也不多。但从她留下的信稿和表现看,其内心世界非常丰富,意志也异常坚强。
在20世纪20年代,杨开慧堪称社会上少有的蔑视封建习俗的思想解放的女性。这不仅体现为自由恋爱、不举行婚礼便组成家庭,更重要的在于她跟随毛泽东走上革命道路,在共产党正式建立的几个月后便加入。她不惜牺牲,也不仅是忠于爱情,更主要体现为信仰坚定。
在社会传统观念仍是“女子无才
扫描二维码关注【杨开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