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民族英雄、冀东抗日领袖 —杨十三烈士
| 姓名:杨十三 别名:杨裕民 生辰:1889年1月20日 民族:汉族 忌日:1939年7月21日 籍贯:河北迁安(唐山地区) 地区:华北 国家:中国 职业:大学教授 信仰:抗日救国救民
|
[作者:杨小冀(13011525588)]
杨十三,抗日民族英雄,留美博士,大学教授,中国著名化学家、造纸学家。
杨十三(1889--1939),名彦伦,字灿如,又名杨裕民。因在堂兄弟中排行十三,故名杨十三。河北迁安县杨团堡村人(现河北省迁安市)。
他一生中,曾勤学苦读,勤工俭学。救国就民,回家乡解囊办学,创办了冀东第一所“立三私立平民女子学校”。不畏强暴,勇闯大帅府,递交“御状”,为民请命。多次见义勇为,扶危济困,资助穷苦青年上学,毁家纾难,掩护救助革命同志,变买家产,为家乡抗日购买、转运武器。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投笔从戎,组织民众,走向抗日战争的最前线。
1904年,即进入直隶高等工业学堂(河北工业大学前身)附属的实习工场做学徒,1911年考入直隶高等工业学堂附属中学实科,学习物理。
1914年,直隶高等工业学堂附属中学并入天津南开中学。在南开中学,他结识了比他低一年级的周恩来,并利用业余时间与周恩来等同学一起排练戏剧,同台演出,以爱国剧目向广大民众进行爱国主义思想的宣传。同周恩来这段短暂的同窗共读的经历,对杨十三产生了强烈影响,进一步铸就了他反封建、反对旧礼教的叛逆性格和革故鼎新的进步意识。
1915年,杨十三考入直隶公立工业专门学校化学正科学习。
自天津直隶省高等工业专门学校毕业后,杨十三任天津直隶省工业试验所化学工业课技士。他积极提倡“振兴实业,挽救中华”,埋头致力于研究造纸专业。
1920年,杨十三赴美国纽约锡拉丘斯大学(SyracuseUniversity)学习,获博士学位。1923年决然回国,继任天津化学工业课长。
在回国之后,他历经十年艰辛发明了“苇草造纸新技术”。对我国开拓造纸工业新原料、新工艺做出了重要贡献,但他放弃专利权无私地向全国推广,为民族造纸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曾积极帮助迁安李显庭购买造纸机械设备,建立了中国北方第一个半机械化造纸厂--“迁安显记纸厂”。
在国共第一次合作时期,革命形势蓬勃发展。由于受周恩来和自己侄儿杨秀峰(我国著名教育家、法学家。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河北省人民政府主席,高等教育部部长,教育部部长兼任国务院文教办副主任,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教育学会和法学会名誉会长)的革命影响,杨十三的世界观开始转变,他认识到爱国反帝运动,仅靠工业发达不行,必须唤起民众的觉醒,遂放弃“实业救国”思想。他改造乡情,在家乡举办“农民讲习班”,积极推动革命运动向前发展。积极提倡男女平等,反对旧礼教,在家乡办了一所“立三平民女子学校”,开创了迁安女子求学之风。
1927年,他不顾好友劝说,冒死赴北平张作霖大帅府,为解除农民“无地有租”之苦,据理力争,几经周折,终于使冀东的临榆、抚宁、昌黎、卢龙、迁安、滦州、乐亭等永平府七州县农民多年承担的“旗地”捐赋获得减免。仅当年,这里的农民受惠达110多万元。
1929年杨十三接受校友、河北省立工业学院(河北工业大学前身)首任院长魏元光邀请到母校任教,担任化学制造系教授兼斋务课主任,直至抗日战争爆发。在校期间,杨十三教授积极向学生宣传抗日思想,领导学生支持声援二十九军长城抗战,并鼓励在北京大学医学院毕业的大女儿杨效昭参加二十九军抗日救护队,奔赴抗日前线。
1935年“一二.九”运动中,杨十三组织学生游行示威,以教授身份,走在队伍最前列,支持声援北平学生。1937年“七.七”事变后,杨十三放弃了大学教授的优裕生活,毅然投笔从戎。与好友洪麟阁、连以农共谋光复冀东事宜,参加华北人民自卫会并任委员,他典卖了家里的50亩土地,又说服哥哥从家里拿出资金从各方面购买枪支弹药资助抗战的部队。他与洪麟阁一起发动河北工学院部分师
扫描二维码关注【杨十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