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若秋叶之靜美
生如夏花之绚烂 死若秋叶之靜美
姓名:杨子
别名:永若
生辰:1951.12.30(除夕)
民族:汉
忌日:1999.10.29
籍贯:无锡
地区:江苏
国家:中国
职业:老三届 教师
信仰:毛泽东
  =============================================一个沉重的话题(老三届箴言)==================================================
  
  提起老三届,不能不翻开厚重的历史,回眸三十多年前的那场浩浩荡荡的上山下乡运动。——但这无论如何是一个沉重的话题!
  也许你不认识杨子,但可以想像,与所有的老三届一样,她小小年纪就离乡背井,怀着一颗对老人家忠诚不贰的心,来到老人家挥手指引的贫瘠落后的广阔天地接受再教育,经历了今天的同龄人难以想像也不敢想像的艰辛与磨难。也许,就因为在这风华正茂的十年间,恶劣的生活环境,原始的生产劳动,摧残了她正在青春发育的身体,潜伏下病根。我不是医生,但同是老三届,同在农村蹉跎了十余年光阴,因此应该有发言权。是的,尽管三十多年过去了,但我永远忘不了那段辛酸的历史,在我的脑海里,时时会闪现几位同伴的影子,我常常为他们叹惋、悲哀。一位是女生,一位本该在父母身边撒娇,在学校继续琅琅地念书的清纯、娇小、漂亮的女孩。一次突击挑河工,时值深冬,刺骨的寒风中,沉重的土筐压在她肩膀上,她摇摇晃晃地挪动脚步,便从坡上一头栽下来,一声未吭,再也没有站起来。医生检查了她的遗体,发现她患上了肾炎,只是没有告诉别人。她的肩膀已经肿得像馒头。一位是男生,一个壮实、豪爽、好强的小伙子。那是一个炎夏,烈日蒸烤着大地,烤得人身上泛出盐花,他接受任务,背负手摇的喷药器去茫茫的棉田喷药,收工时不见他的人影,天黑也不见归队,几十个人提着马灯下田也未找到。队长说他肯定溜回城里了,他有“5.16”的嫌疑,这下暴露了。几天后,有人在棉田边闻到腐臭,循味探源,见他蜷缩在棉花丛内,手里还紧握着喷管,蛆虫在他鼻孔里爬进爬出。结论,他自恃强壮,没戴口罩,系中暑兼中毒。除此之外,还有驾马车不小心被颠下碾死的,有在高高的闸门上跳水撞上石头的,有为保卫丰收果实在与掠夺者的武装冲突中英勇献身的......如今。他们的墓至今排列在河边的防风林里。知青回城后,我们曾集体去祭扫过一次,割掉荒草,添上几把新土。活着的我们,大多是社会底层的工人,有下岗的,内退的,少数几个考了大学的,稍有出息,现在也只等退休养老了。在农村落下毛病的就数不清了,最多的是关节痛,医生说是受过伤。
  命运对人是那么不公平!如果不是文革,如果不搞上山下乡,这一代人会怎么样呢?历史对上山下乡运动又有何评说呢?终于在网上搜到一段,转录如下:
  与二三十年前那场轰轰烈烈、声势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相比,如今这个时代的人们热衷的是“进城下海”。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商“下海”自不必多提。进城呢?君不见在广东珠三角一带以及中国绝大多数的城市中,涌来了多少怀着梦想的农民兄弟和姐妹们吗?当然,两者最大的区别就在于,上山下乡是那一代年青人无法逃脱的宿命,是在政府组织半强制下的无奈的服从,他们所仅有的一点乌托邦式的远大“理想”,在冰冷、严酷的现实面前很快就支离破碎了。而今天,选择“进城”的人们是在实现他们内心的渴望。
  很难想象,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的一段最新指示发表:“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全国立刻一片沸腾。在那个“落实毛主席指示不过夜”的年代里,当天各大城市街头便涌满狂热的人群。那一天,人们喊出了这样的口号:“毛主席挥手我前进,插队落户干革命,下乡上山当闯将,连续革命立新功。”那一天,整整一代人的命运被决定了。相比较“文化大革命”前的10年,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的数量几倍、几十倍地增长,到了1969年初,“老三届”的毕业生已基本离城。
  有领袖的号召和各级政府的组织,这一代人别无选择。当然,在那个特定的年代里,许多知识青年是满怀着理想主义的激情和改造世界的豪情壮志踏上征程的。在他
已有1428次祭奠 祭奠浏览>>

扫描二维码关注【杨子】





互联网的时间是永恒,互联网的空间是无限;亲人的不尽思念,友人的深切记忆,永久保存,无限扩容,不因岁月流逝而磨蚀,不因空间转移而损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