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少山纪念馆
金少山纪念馆
姓名:金少山
别名:名义
生辰:1889
民族:满
忌日:1948
地区:北京
国家:中国
职业:京剧演员
  花脸是净行的通俗称呼。净行又细分为铜锤花脸、架子花脸、武花脸三种主要的类型。以铜锤花脸为主的艺术流派,影响广远的只有金派和裘派。金派、裘派的创建,实际上都经过了两代人的探求。这两个流派是由父辈金秀山、裘桂仙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再经子辈金少山、裘盛戎大幅度的创造,分别于三十年代和五十年代推向高峰的。金秀山和裘桂仙,都是前辈名净何桂山的弟子。
  
  何桂山,生于1846年,卒于1917年。曾经先后为程长庚、俞菊笙、谭鑫培配戏多年,他为花脸演唱和表演艺术的发展做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从他留下的两张锺馗照片来看,他的脸谱和工架,不愧为后学楷模。
  
  金秀山,生于1855年,卒于1915年。是票友下海,专工铜锤花脸,和谭鑫培合作时间最长。他的嗓音实大声宏,演唱方面,继承了何桂山的基本风格,又在技法上作了较多的开拓。
  
  在京剧历史上,为花脸艺术造成空前辉煌局面的,是有“净中王”之称的金少山。金少山是金秀山的第三个儿子,本名义,满族,北京人,生于1890年,卒于1948年。
  
  金少山幼年跟父亲学戏并和父亲同台演出。1912年他第一次到上海演出于新新舞台,就是和他父亲一起随谭鑫培南来的。11月14日首场,谭鑫培演《失·空·斩》,金秀山扮演司马懿,金少山扮演马谡。当时,金氏父子在《白良关》中分饰尉迟父子,在《洪羊洞》中分饰孟良、焦赞,都曾在京剧界留下美谈。金少山还得到过他的太老师何桂山许多亲传。尤其是他那精美、大方的脸谱,主要师法何桂山。
  
  戏剧界内外都夸赞金少山为天才、奇才,这当然是有一定道理的。因为,在京剧二百年的历史进程中,像金少山那样一条声震屋瓦的金嗓子,像金少山那样高大魁伟的身材和饱满宽阔、适合勾画各种脸谱的面庞,的确是前无古人的。但是金少山的造诣,主要还是仗着扎实、深厚的功力和舞台上长期的磨炼而取得的。金少山青年时期,嗓子并不像中年以后那样惊人,他早先以演武花脸为主,兼演架子花脸。他师承何桂山一派,武功基础非常扎实,身段相当讲究,他演《芦花荡》的张飞、《金沙滩》的杨七郎一类武花角色,早就获得好评了。金秀山去世后,他生活穷困,在戏班里做过很长时期的底层演员。他先在烟台等地搭班,然后辗转到上海。在上海老共舞台搭班时,名次曾悬第二十五牌;后来又长期在上海荣记大舞台等剧场做基本演员,逐渐才升为三、四牌,担任些重要配角。这一个很长的时期,使他受到了很大锻炼:舞台上大大小小的角色,他都扮演过;从名角到配角,他同台见过的,数以千百计;他为四大名旦等独树一帜的著名艺术家都曾经长期配戏;他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并且广征博采,大大提高了舞台上的表现力。他那条金嗓子,也是在这样的实践中,逐渐锻炼得越来越响堂、挂味儿的,于是,他又能出色地演好铜锤花脸戏。掌握了如此丰富的技艺,才是他引起人们重视的根本原因。
  
  金少山深受重视,是从他和梅兰芳合演《霸王别姬》开始的。1926年11月,梅兰芳应邀率团到上海大新舞台演出。观众一再要求上演《霸王别姬》。梅兰芳原是和杨小楼合演这出戏的。经国剧宗师杨小楼创造出那气吞山河的楚霸王形象之后,梅兰芳要再找到一位水平相称的演员来合作,确是一件困难的事。可是,这一次终于在上海找到了位低才高的金少山。1926年12月10日,梅兰芳和金少山首次在大新舞台合演了《霸王别姬》。大获成功。金少山把铜锤、架子、武花的表演方法巧妙地融为一体,并借鉴杨派武生的一些唱念表演,再加上他那雄伟的造型和工架,非常出色地创造了花脸行当霸王项羽的艺术形象,在广大观众中博得了“金霸王”的称号,从而名震全国。此后,金少山就成了楚霸王的最佳人选。在一些重要的大型合作戏中,梅、金的《霸王别姬》被认为是一出极有份量的大轴戏,多次安排演出。
  
已有10次祭奠 祭奠浏览>>

扫描二维码关注【金少山】





互联网的时间是永恒,互联网的空间是无限;亲人的不尽思念,友人的深切记忆,永久保存,无限扩容,不因岁月流逝而磨蚀,不因空间转移而损耗……